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重大要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我省聚焦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总体管控要求,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省坚持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品牌化发展,开展了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普查,打造河曲、碛口等黄河流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黄河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设立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4家省级基地,成立300余家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持续加大黄河流域重点景区建设力度,沿黄4市串联打造老牛湾、碛口古镇、乾坤湾、盐湖、鹳雀楼等169个A级景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通200余个景区景点,促进黄河文化繁荣,全面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让人们体会“黄河之魂在山西”的魅力。
初夏时节,神池县龙泉镇磁窑沟村东的山坡上,数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山顶上白色的风车徐徐转动。王百新指着正在实施覆土修整的矿坑说:“过去这里是一个废弃采煤点,山石裸露,现在通过种林植草,用不了几个月就可重现满目葱茏的景象。”
忻州市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市,坚定扛牢“首站首责”,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统领,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面发力,“黄河‘几字弯’重点生态攻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这个工程涉及面积广、数量多、投资大。”中标单位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百新翻开图纸介绍,忻州段流域内除了沿黄河保偏3县外,项目还涉及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和原平6个县(市),共治理图斑336个,修复面积1229.53公顷,总投资5.3亿元。
汾河源头在忻州。除了汾河这条黄河流域第二大支流,忻州市在编制黄河“几字弯”重点生态攻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时,将境内的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漪河、恢河、清涟河等支流流域悉数纳入,全域予以整治。
磁窑沟村东的施工现场就是恢河流域神池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王百新说,机械设备进场作业1个月来,主要工作是地形重塑,然后实施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等工程,通过这些治理措施,预计可新增耕地1.12公顷、林地14.25公顷。
“全部工程将于明年年底前完工。”忻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科科长郭炳说,届时可消除矿山地质环境安全隐患31处,新增耕地37.15公顷,新增林地397.8公顷,新增草地20.1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2%,每年新增碳汇9734.84吨,“千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